開展四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累計環保投入2500億元
發表時間:2012-11-05 來源:中國環境報第7版
環保工程(粵綠環保》訊: 新一輪環保3 年行動計劃的藍圖已經展開,在大氣專項共設置五大類53個項目,對燃煤電廠、工業源、機動車、揚塵面源等多種污染排放源都采取了相應控制措施,累計投資103億元。
◆中國環境報記者 蔡新華 通訊員 劉靜
四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開展以來,上海市有力地支持了一大批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污染防治項目,從調整產業結構、控制煤煙型污染、整治河道、推進綠化建設、控制汽車尾氣污染、防治噪聲污染等方面發力,使上海的環境面貌持續改善。如今,天藍草碧、岸潔水清,市民居住環境綠意盎然。
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9年85%以上2003年以來,上海空氣質量優良率已連續9年保持在85%以上,2009年以來,優良率已連續突破90%,2011年達到了92.3%。空氣污染綜合指數總體呈下降趨勢,2011年較2000年下降25.8%,較2008年下降18.6%。2000年以來,上海市環保投入保持高強度并逐年增加,占同年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3%左右,4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累計投入約2500億元,有力地支持了一大批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污染防治項目,部分重污染地區的環
境整治效果明顯,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產業結構調整。上海堅持中心城區“退二進三”和郊區“三個集中”戰略,加快推進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以重點工業區整治為突破口,帶動傳統產業結構升級和企業技術改造。12年來,全市關停調整了約4000家污染企業。
煤煙型污染控制成效明顯。上海按照控制分散低架源、集中治理高架源的戰略,累計創建了約700平方公里“基本無燃煤區”,完成了近6000臺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替代,創建了3892平方公里“煙塵控制區”,內環線以內實現了無燃煤鍋爐的目標。全市能源結構不斷改善,2000年~201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從65.5%降至49.6%,天然氣的比重從0.6%提高到6.1%。以蘇州河為重點的中心城區河道整治取得明顯成效。上海通過實施截污治污、生態治理、綜合調水和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等綜合措施,以蘇州河整治帶動中心城區河道治理。1999年以來,上海實施了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一、二、三期工程。蘇州河治理由消除黑臭、穩定水質向生態修復過渡,魚類洄游、水鳥棲息,兩岸環境明顯改善,提高了市民的生活環境質量。
持續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結合城市布局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城市綠化建設。從“見縫插綠”轉變為“規劃建綠”、“環、楔、廊、園、林”全面推進,中心城區做到出門500米就能見綠;郊區外環線100米林帶全面建成,
使綠化建設形成一個城郊結合、互為聯動的有機整體,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1999年以來,市區綠化覆蓋率從20.3%上升到38.2%,人均公共綠地從3.62平方米提升到13.1平方米,森林覆蓋率從3.17%上升到12.58%。
機動車尾氣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逐步提高新車排放標準。2003年,提前實施新車國II排放標準;2006年7月,公交、出租等行業的新車率先實施國III標準;2007年,全面實施國III標準;2009年,全面實施國Ⅳ機動車排放標準和配套的成品油標準。加快公交、出租車輛的更新,截至2011年底,國III及以上排放標準的公交車和出租車總量分別為1.1萬輛和5萬輛,占全市總量的70%和100%。加大高污染車輛整治力度,12年內累計對29萬余輛在用車進行執法檢查。
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形成。基本建成長江口青草沙水源地工程。污水處理能力從1999年的88.8萬立方米/日提高到694.05萬立方米/日,城鎮污水處理率從11.1%提高到83%,污水處理廠、管網覆蓋每個鎮和原保留工業區,污水處理廠
污泥處理工程進入全面推進階段。截至2011年,共有1412.4萬千瓦燃煤機組安裝了煙氣脫硫設施,關停178.4萬千瓦燃煤電廠小機組。
噪聲污染防治成效顯著。從法規標準、道路交通噪聲綜合防治、綠色護考、夜間建筑施工噪聲控制等多方面廣泛開展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完成了近900個高架道路、中環路沿線、越江橋隧周邊、高速公路沿線和部分鐵路沿線噪聲敏感點的治理。積極創建安靜小區,共創建市級安靜居住小區120個,創建面積約1192萬平方米。
環境監管:讓工地“綠色轉身”
曾幾何時,桃浦工業區、吳涇工業區、金山衛工業集中區等老工業基地,聚集了冶金、化工、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污染大戶。如今有一雙特殊的“火眼金睛”,一邊牢牢盯緊建筑工地,一邊與移動終端相連,環境監管人員只要動動手指,就能把建筑工地的揚塵、噪聲污染和視頻圖像等各項要素盡收眼底。“火眼金睛”來頭不小,是由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科研小組牽頭研發而成的。科研小組技術專家向記者介紹,它的大名叫“建筑工地污染實時監控系統”,兼具數據采集、數據傳輸、視頻監控、統計分析、高污染報警等性能,可謂一身多職。
專家告訴記者,根據第五輪環保3年行動計劃對大氣細顆粒物PM2.5污染專項整治要求,在市環境監測中心技術指導下,采取產學研合作攻關模式,集成研發“建筑工地污染實時監控系統”。系統圍繞建筑工地揚塵和噪聲污染兩個突出問題,集先進的在線監測技術、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于一體,實現顆粒物濃度、噪聲、現場視頻圖像等遠程監控,數據采用3G網絡傳輸、智能移動平臺等多終端訪問,建成建筑工地污染實時監控管理平臺,實現對建筑工地、堆場、碼頭和水泥攪拌站等無組織顆粒物污染排放的在線監控,可滿足實時性與精細化監管的需求,起到為環境管理決策服務的重要作用。
目前,徐匯區3個工地率先在全市正式開展“建筑工地污染實時監控系統”試點,其中百匯園二期建筑工地已試點一年之久。據了解,這套系統還將在全市各區縣的建筑工地開展試點工作,為上海市開展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和揚塵污染規范化管理提供依據。
新一輪環保3年行動計劃的藍圖已經展開,在大氣專項共設置五大類53個項目,對燃煤電廠、工業源、機動車、揚塵面源等多種污染排放源都采取了相應控制措施,累計投資103億元。本輪與第四輪行動計劃相比,大氣專項的項目和投資約增加了40%。
在源頭控制方面,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到2014年計劃共淘汰2000個落后產能項目,其中涉及細顆粒物排放的占到35%。進一步改善能源結構,完成1000臺中小燃煤鍋爐的清潔能源替代工作。在工業源污染防治方面,全市109臺20噸以上燃煤鍋爐將實施除塵升級改造,確保煙塵達標排放,對達標無望的企業,將實施限產、停產整頓。
在城市揚塵治理方面,推進中心城區實施建筑工地揚塵污染在線監控系統,提高建筑工地文明施工達標率。開展混凝土攪拌站、砂石料堆場揚塵污染治理。加強城市道路揚塵污染控制,提高道路保潔率。空氣監測:破解PM2.5之謎
日前,記者跟隨空氣監測員郭慰捷,來到“上海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國控點”之一的徐匯區上師大站。監測室位于旅游學院6樓樓頂,很難想像,破解PM2.5“環境秘密”的答案就藏在其中。
一推開監測室的門,轟鳴的響聲撲面而來,兩臺一人多高的藍色儀器運行正酣,顯示屏實時跳動著環境監測數據。環顧四周,整個房間僅10平方米,除了兩臺“大部頭”外,右墻角還“擠進”了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桌上擺放著幾瓶“顏料”,白色的干燥劑、粉色的氧化劑、黑色的活性炭。兩臺藍色儀器,一臺機器的上方連接著一根長長的、直接通向屋頂的黑色管道,像一條黑辮子。小郭說,這臺機器就是今年6月“初露鋒芒”的PM2.5監測儀。而它旁邊那臺機器,則是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大展拳腳”的PM10監測儀。
“PM2.5監測儀的優越之處在于,增加了‘顆粒物中揮發性組分’的一項測定功能,專業說法稱為‘補償值’。”小郭介紹說,由于空氣中的水汽也會卷走一部分顆粒物,所以PM2.5監測儀在囫圇吞下空氣后,不僅會像PM10監測儀一樣,統計干燥空氣中的顆粒物,還會同時測量出水汽中帶走的顆粒物,最后算出總和。
本文整理發布: 環保工程(粵綠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