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試點縣讓美好愿景變成現實
洱源在綠色中崛起
中國環境報記者蔣朝暉
自2006年以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簡稱“大理州”)洱源縣始終堅持生態立縣、科學發展,不僅讓全縣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還確保了經濟增長不斷提速。
風花雪月看大理,生態文明數洱源。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綠色崛起的洱源縣常年天藍水凈,宛若一顆熠熠生輝的璀璨明珠,正在把碧波蕩漾、風情萬種的洱海扮得更加美麗迷人。
構建七大體系,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基礎
洱源縣地處洱海源頭,是洱海常年徑流總水量70%的來源地,生態環境治理任務十分艱巨。
走生態文明之路、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洱源建成生態文明試點縣,是洱源縣委、縣政府謀劃的發展戰略構想。
2008年,洱源縣被大理州委、州政府確定為全州的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2009年6月,被環境保護部列入全國第二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此后,洱源縣先后制定出臺《關于建設洱源生態文明試點縣的意見》、《洱源縣生態縣建設規劃》、《洱源縣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規劃》以及一系列洱海源頭濕地保護、水源地保護治理和生態文明示范村建設規劃,為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洱源縣縣長楊瑜介紹說,建設生態文明要打主動仗,重在夯實基礎。在環境保護部和云南省環保廳的大力支持幫助下,洱源縣以重點污染治理為突破,推進生態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以優化生態環境為目標,推進生態屏障體系建設;以調整種養結構為手段,推進生態農業體系建設;以轉變增長方式為抓手,推進生態工業體系建設;以生態資源開發為重點,推進生態旅游體系建設;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要求,推進生態家園體系建設;以提高文明程度為歸宿,推進生態文化體系建設。
通過全面實施七大體系建設,洱源縣不僅在改善環境質量上取得顯著成績,還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基礎。
洱源縣環保局局長楊永勝告訴記者,在國家、云南省和大理州的支持下,洱源縣投入2.3億多元實施的新“六大工程”,對提升全縣的生態環境質量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近年來,記者多次深入洱源縣實地采訪,行走在城鄉山水之間,每次都能耳聞目睹治污工程推進的新變化。目前,洱海流域河道疏挖、村容村貌整治、垃圾清運、美化綠化的成效已十分明顯。縣城和鄉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村落污水處理系統全面建成并正常運轉;凈污工程中的東、西湖和茈碧湖等七大濕地恢復建設和永安江、羅時江綜合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保護項目建成投運。彌苴河、永安江、羅時江3條主要入洱海河流污染物自動在線監測系統已全部建成投運。茈碧湖、海西海水質分別達到Ⅱ類、Ⅲ類,西湖水質達Ⅳ類,3條主要入洱海河流水質明顯改善。
發展生態產業,縣域經濟總量持續提升
“在洱海流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中,全縣好幾個產業發展都受到較大制約。經過苦苦探索,洱源縣還是找到了綠色發展的突破口。”楊瑜坦言,洱源縣的生態是第一優勢,保護好現有的生態環境是最重要的基礎工作,發展產業項目也必須以此為前提。
自2008年以來,洱源縣以綠色環保為方向,加強以規模化、產業化、無公害化的農產品基地和無公害畜禽、水產養殖基地建設,著力打造洱源“綠色生態”品牌。在發展生態產業中,洱源縣重點突出了新能源開發利用、發展環保產業、發展生態種植業。
在以風能為代表的新能源開發利用中,洱源縣規劃風力發電為120萬~150萬千瓦時,目前已經建成投產發電近40萬千瓦時,約占大理州風力發電量的70%、云南省的47%。
洱源縣總投資1.13億元建設的洱海流域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與資源化工程項目已正式開工建設。這一項目的實施,將使擁有近8萬頭畜禽的洱源用先進的工業化手段處理洱海流域內全部畜禽糞便,通過生產環保型精制生態有機肥料實現資源良性循環利用,在為養殖戶每年增加近億元的經濟收入的同時,還能有效解決畜禽糞便對洱海的污染以及特色乳畜業發展空間受限的難題。
以旅游二次創業為契機,洱源著力發展生態觀光旅游。2012年1~10月,全縣共接待游客74萬人(次),實現旅游社會總收入8.47億元,同比增長91%。
生態產業異軍突起,大大增強了洱源縣經濟總量持續提升的后勁。在洱源縣政府,楊瑜給記者拿出了一組最新數據:2012年1到10月,全縣生產總值30.2億元,同比增長15.9%;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3億元,同比增長36.2%;完成地方公共財政1.5億元,同比增長40.8%。
倡導共建共享,全民參與格局基本形成
在洱海源頭重建萬畝濕地的東湖畔,白族村民楊杏花高興地告訴記者,山坡上的樹越來越綠,河湖里的水越來越清,周圍的環境越來越美,收入也越來越高。參加萬畝濕地建設,征地、出資、投勞力,自己都愿意。
洱源縣通過在全縣開展生態文明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活動,引導全縣人民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全縣6萬多戶農民與村民委員會簽訂了《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書》。僅在河道綜合整治中,就有100名河道管理員和310名垃圾收集員長期堅守在各自崗位上。
據了解,洱源縣建立了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逐級簽訂目標責任書、層層建立責任制的組織領導體系,堅持生態文明共建共享理念,把宣傳群眾、發動群眾貫穿于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始終。
楊永勝告訴記者,近年來,洱源縣先后投資5233.2萬元開展了90個自然村的生態文明示范村建設,以“政府補助,農戶集資,社會捐資”的方式,每年實施100個自然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在這些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全社會共同參與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打基礎利長遠
文雯
“九尺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說的都是做事立業應先做好基礎工作。同樣,作為一項長遠系統工程的生態文明建設,靠什么打基礎呢?云南洱源縣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基礎必須有攻堅克難的勇氣。基礎工作往往需要破瓶頸、解難事、“啃骨頭”,不如“表面功夫”那樣轟轟烈烈、立竿見影,有時還可能費力不討好。洱源克服資金不足、經濟不發達等各種困難,一屆屆領導班子堅持不懈地走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為洱源生態文明建設夯實了環境基礎。
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基礎必須有謀劃全局的思路。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緊密相連。洱源縣深知這一道理,從建設生態文明伊始,就立足于洱源發展全局高度,決策規劃處處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為洱源生態文明建設夯實了政策基礎。
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基礎必須有廣闊的胸襟。公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享受者。建設生態文明,就得讓公眾參與到建設中來,這樣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夯實公眾基礎。
洱源的經驗值得各地借鑒。
轉載自《環境報》,轉載者:污染治理